在距离巴黎奥运会开幕不足一年的冲刺阶段,中国花样游泳队正以全新姿态亮相国际舞台,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世界泳联花样游泳世界杯分站赛中,中国队凭借一套融合东方美学与高难度技术的集体自由自选节目《鲲》,以全场最高艺术表现分斩获金牌,这一成绩不仅标志着队伍新周期阵容的成熟,也为奥运备战注入强心剂。
自国际泳联(现世界泳联)实施新评分规则以来,花样游泳的竞技标准更趋严苛,新规将技术执行分(难度)与艺术印象分的权重调整为1:1,要求队伍在保持高难度动作的同时,必须通过编排创新和情感表达征服裁判。
中国队在《鲲》的编排中展现了极强的适应性,节目以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为灵感,通过水下托举、旋转组合等动作模拟“鲲化为鹏”的意境,开场时,八名队员以同步性极高的“莲花绽放”造型浮出水面,随后连续完成三周半旋转、双人叠加等高难度技术动作,裁判组特别称赞其“水下腿组合”的精准度——队员们在完全没顶的情况下,保持腿部动作幅度一致且水面波纹极小,这一细节成为技术分的核心优势。
“我们分析了过去两年所有国际大赛的得分数据,”主教练张晓欢在赛后采访中表示,“新规则下,艺术分的差距往往决定胜负,因此我们邀请敦煌舞专家参与编舞,将中国古典舞的‘圆、曲、拧、倾’融入水中,这种文化独特性是其他队伍难以复制的。”
本届中国队阵容中,25岁的王柳懿/王芊懿双胞胎组合尤为瞩目,作为队内仅有的奥运银牌得主(东京奥运会集体项目),两人在双人技术自选项目中以《丝路》主题节目获得亚军,节目中,她们用“镜面旋转”动作模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,托举高度达到2.3米,刷新个人国际赛纪录。
“双人项目更考验默契,而我们天生有优势,”王柳懿笑称,但这对姐妹花的成功绝非仅靠天赋——据队内体能教练透露,她们每日水下训练时长超过6小时,为增强核心力量,常绑着5公斤沙袋完成动作。
队伍也顺利完成新老交替,东京奥运会后,孙文雁等老将退役,00后小将冯雨、常昊等迅速补位,18岁的冯雨在集体项目中担任核心托举的“底座”,其稳定性被外媒称为“人体起重机”。“年轻队员的爆发力弥补了我们过去在托举高度上的短板,”助教曹文芹评价道。
长期以来,花样游泳领域由俄罗斯队垄断——她们包揽了2000至2021年所有奥运集体项目金牌,但随着俄队因国际局势缺席大赛,中国、日本、西班牙等队正加速崛起。
本次世界杯分站赛中,日本队以动漫主题节目获得技术自选冠军,其卡通化的表演风格吸引大量年轻观众;西班牙则延续弗拉明戈舞的热情路线,但在难度分上稍显不足,而中国队凭借稳定的发挥,已在本赛季三站世界杯中两夺集体项目金牌,世界排名升至第一。
“俄罗斯队的缺席确实改变了竞争环境,”国际泳联技术委员丽莎·施耐德分析称,“但中国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,她们的编排既有文化深度,又能精准匹配规则,这种‘智慧型竞技’将成为未来趋势。”
尽管当前形势乐观,中国队仍面临严峻挑战,奥运赛制调整将集体项目参赛队伍从8支缩减至6支,竞争更趋白热化;俄队能否获准参赛尚存变数,若其回归,势必打破现有格局。
为应对不确定性,队伍已启动“多套预案爱游戏中国”,据透露,教练组准备了四套不同风格的节目,涵盖古典、民族、现代等主题,最终将根据对手情况选择参赛作品,队内引入AI动作分析系统,通过三维建模纠正队员0.1秒内的动作偏差。
“我们的目标始终是奥运最高领奖台,”队长呙俐坦言,“但比结果更重要的是,让世界看到中国花样游泳的独特美学。”
随着蒙特利尔站的落幕,中国队将转训法国昂蒂布,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适应性训练,巴黎奥运会的泳池畔,一场融合力量、艺术与文化的东方盛宴正蓄势待发。